欢迎访问金坦生物制药官方网站 客服热线:0311-85961598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产品与服务
产品与服务
肾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及治疗
发布时间: 2015-09-30 浏览次数: 4023

 

        所谓肾性贫血,是指由于肾功损害而引起的贫血。

 

       肾性贫血的发生机制(1)红细胞生成减少。常见因素有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、红细胞生成抑制因子作用、维生素及营养缺乏、微量元素失衡。(2)红细胞寿命缩短。常见因素有尿毒症毒素作用、内分泌激素作用、红细胞脆性增加及脾功能亢进等。(3)红细胞丢失增加。极大多数肾性贫血病例有肾功能异常,BUN和Scr升高呈氮质血症或尿毒症水平,且贫血与肾功能损害呈平行关系。

 

       肾性贫血的治疗:临床上对于慢性肾病并发严重肾性贫血的病人,主要采取两种治疗措施,一是药物治疗,另一种是输血治疗,还有就是透析

对于输血治疗,可较快的纠正肾性贫血症状,尤其适合严重贫血病人,但在输血治疗期间无疑将增加患者感染机会,并可能出现一些输血反应

 

        药物治疗中,基因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(rHuEpo)是一种糖蛋白激素,作用部位在骨髓,使发育前期红细胞数目增加,改善贫血,有效率达90%以上,血红蛋白可提高到100克/升以上。对肾性贫血的肾病患者,采用皮下或静脉大剂量注射促红素,这一治疗需要长期维持进行。若血红蛋白低于10克就需要用促红细胞生成素,一般每周两次或三次,每次3000单位,皮下或静脉注射,半月后再根据血红蛋白情况调整剂量。如男性血红蛋白达到12克,女性达到11克即可。低于11克需增加促红素剂量,每次增加15%。半月调整一次剂量,直到达标,然后转维持量。在用促红素的同时。亦应补充铁剂、叶酸,微生素B12也要酌情补充,因多数伴有这种元素缺乏。

 

        (本文来源:《慢性肾脏病宣传手册》)